隨著新能源逐漸成為電源主體,“源隨荷動”的傳統電力系統生產組織模式將發生根本性變化。
2023年3月28日,國家能源局發布《關于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若干意見》,旨在加快推進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。《意見》提出“需求牽引、數字賦能、協同高效、融合創新”四項基本原則,制定2030年能源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目標,并推出加快行業轉型升級、推進應用試點示范等五大類、18項支持措施。
以數字化智能化電網支撐新型電力系統建設。推動實體電網數字呈現、仿真和決策,探索人工智能及數字孿生在電網智能輔助決策和調控方面的應用,提升電力系統多能互補聯合調度智能化水平,對電力行業而言意義非凡。隨著分布式新能源裝機快速增長,引入數字化技術成為提升電網對新能源承載能力的重要方式。
國家電網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金煒28日在第六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智慧能源分論壇上表示,國家電網公司順應能源革命和數字革命融合發展趨勢,緊緊圍繞數字中國建設和新型電力系統構建,著力推動數字技術與能源技術、數字經濟與能源產業深度融合,加快電網數字化轉型,助推清潔低碳安全高效能源體系的建設。
金煒在致辭中提到,電網是能源轉換利用和輸送配置的樞紐平臺,提高電網數字化水平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,也是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和促進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現實需要。國家電網將加強協同合作,加速數字技術在能源領域深度應用和創新融合,共同推動能源行業數字化、綠色化轉型升級;強化聯合攻關,充分利用各方優勢,攜手解決共性的技術難題,突破卡脖子的關鍵問題,推動能源技術、數字技術自主可控和創新;凝聚發展合力,共創能源生態,深化產業鏈上下游協同,攜手共建充滿活力的能源數字經濟新模式。
當前,云計算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物聯網等技術的應用將電網生產、管理、運營等能力進行有效集成并實現數字化、智慧化,是電網企業向智能電網運營商、能源產業價值鏈整合商、能源生態系統服務商轉型的重要支撐。
數字化轉型不是傳統的自上而下推進,而是雙向發力、迭代創新。從10年前的智能電網到如今的電網數字化轉型,電網的生產模式、組織模式、電力的調度形式正發生著快速迭代。
根據南方電網發布的《數字電網白皮書》,電網實現數字化轉型后,以“電力+算力”為核心驅動大規模可再生能源協同調度,形成新能源可觀、可測、可控的數字化平臺,有利于加大風光水火儲聯合優化調度,最大限度消納清潔能源。
電網企業擁有海量設備資源、聯系千家萬戶,通過接入各類邊緣設備、感知設備及5億只智能電表,構建分布廣泛、快速反應的電力物聯網,有力支撐了電網、設備、客戶狀態的動態采集、實時感知和在線監測。
我國的配電網網架、設備基礎薄弱的問題一直存在。同時,配電網還面臨分布式電源、儲能、微電網、電動汽車以及用戶深度參與互動,源網荷儲協同發展壓力大,新型交互式用能等設備大規模接入。配電網日常的維護難度越來越大,甚至部分地區的供電可靠性難以達到要求。因此,亟需數字化智能化手段輔助低壓設備巡視、運維、監測、故障搶修率低,利用數字化技術支撐起配網精益化運維及優質服務工作要求。
新建項目.jpg